中国传统村落:江南区江西镇安平村那马坡

发布时间:2023-05-06 15:50
来源:方志南宁

那马坡是南宁市江南区江西镇安平村的一个自然坡,离南宁市中心36公里,始建于明朝中期,至今已有450多年的历史,2019年入选中国传统村落。然而,南宁市民甚至周边的村民对它知之甚少。但是,当您走进它,用心聆听村民们热情洋溢地介绍他的老宅和新居,以及他们代代相传的抗日故事,总会有种气韵激荡于胸,余味悠长。

自然之美

从那马坡申报中国传统村落的资料来看,那马坡始建于明朝中期,有莫、卢、英姓氏居住于此,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刘姓人家因战乱从南宁附近迁来。崇祯时期,梁、邓、李、苏、胡等姓氏相继从今南宁市郊石埠迁徙而来,便组成了今天的自然村落。村庄有178户,约750人。有清代水井1口、古碑1座、古树名木4棵。位于聚议堂旁边的高山榕、扁桃树共体共生合欢树树龄已达190年。

11.jpg

位于那马坡聚议堂旁的合欢树  周红 摄

那马坡的先民极富远见,选择此地繁衍生息。从地理位置看,那马坡是江西镇安平村上游水系发源地之一,山川延绵,群山拥抱,流水潺潺,生态环境优美。发展至今,村庄坐南朝北,西面是六秧水库库区,北面是数以千亩的农田,南靠七坡林场。得益于得天独厚自然条件,那马坡物产丰富,盛产稻谷、瓜豆类农产品,有着鱼米之乡的美称。如今瓜豆、蔬菜种植成为村民主要收入来源,有的村民仅靠此种植年收入可超20万元。

12.jpg

那马坡风光 覃庆梅 摄

建筑之美

那马坡的祖辈还给后代留下了56座清至民国时期的珍贵建筑。其中,清代建筑11间,其余为民国时期建筑,属硬山式屋顶形式,建筑类型为砖木混合,承重墙体用青砖修饰,上盖绿瓦、屋檐上有飞檐翘角造型装饰,金字型山墙,集中连片、朴实厚重。大多数院落由大门、天井、正北向堂屋构成,堂屋有一中厅和左右各两间卧室,堂屋中间用砖墙隔成前后厅,房间里面局部用横梁木板搭建成阁楼作储物间用,二楼高开瞭望口和对外射击口。庭院地面铺设青砖石材,干燥防潮,牢固结实,利于承重。室内泥砖素墙石灰砂浆抹平,屋顶飞檐反翘,青瓦由窑泥烧制而成,冬暖夏凉。这些传统民居无一例外地在堂屋中厅厅堂壁上摆设着祖宗神位和花婆神位,祈望先祖、花婆佑护家宅兴旺,子嗣绵延。

13.jpg

那马坡清至民国时期民居群   李康 摄

守护之美

如果说祖先和花婆是那马坡祖辈三餐四季的信仰,那么,真正让他们实现世代居有定所、仓禀丰足、家园祥和,主要源自于世代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守护和付出。

时光流转,至20世纪三四十年代,南宁同样处于时局动荡中,为保护村庄安全,村民用泥墙围村,同时在村四角筑起四个高大的炮楼,每座炮楼有四层,高12米左右,村内设置重重闸门,有专人放哨,一旦有情况村民就会拿起武器抗击来犯者。根据村民的叙述,1939年冬至1940年,日军侵略南宁时,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到达那马坡一带,由于看到那马建筑齐整、精美讲究,因此成为日军抢掠的主要目标。日军几次进攻村庄,都遭遇了村民们顽强的抵抗。根据《抗战时期的广西民团》记载,1940年9月17日,日军田中二郎马队40多人遭到南宁西郊民团伏击,机枪、步枪、手榴弹同时开火,全歼了该股日军。这一记载就发生在那马坡附近。

世易时移,如今那马坡齐备的防御工事不复存在,仅有村口老房子墙上遗留的射击口和村口闸门,以及聚议堂外墙上清晰可辨的枪眼见证当年战争的激烈。4座炮楼都被拆除,只留下聚议堂旁半截炮楼供人凭吊。

14.jpg

那马坡炮楼遗存以及聚议堂外墙上遗留的枪眼   覃庆梅 摄

15.jpg

那马坡村口闸门遗址   周红 摄

传承之美

烽烟散去,精神长存。那马坡祖辈为守护家园,英勇抗敌的故事荡气回肠。当下,令人更为感动是大多数的村民都没有遗忘这段历史,都能仿佛亲身经历般地讲述这段历史,都倾注热情地向来访者介绍这段历史,讲的是言之凿凿、铁骨铮铮、毫不含糊!我们在村中走访的过程中,主要讲述者是那马下坡大队的刘队长,他旁边的前任队长主动加入不时补充,继而又围过来抗日时期带领村民抗击日寇的刘家仪村长的后代……新中国成立后,直到20世纪九十年代,那马坡每年中秋节都会组织庆祝抗日胜利的活动。那马坡主要讲平话,当地人还会用流传400多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平话民歌歌咏生活,歌颂祖先。遗憾的是由于人口等原因,类似活动已经不够热闹,会唱平话民歌的人也越来越少,但是祖辈抗击日军的故事在一代又一代村民中口耳相传已经成为传统。

16.jpg

那马下坡大队刘有资队长在村口闸门讲述抗日故事 覃庆梅 摄


编辑:黄心蓉

一审:张艳兰

二审:庞博

三审:唐彩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