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说南宁|“龙”文化之青秀区壮族芭蕉香火龙舞

发布时间:2024-03-07 11:06
来源:《南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2006—2010)》

南宁香火龙舞(青秀区壮族芭蕉香火龙舞)是流传于南宁市青秀区长塘镇及周边地区的一项壮族民间舞蹈,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该舞蹈源自壮族师公舞,以师公麒麟舞步、九罡舞步为表现形式,舞蹈动律优美,舞蹈语汇丰富,动作节奏鲜明,后演变为一种独特的具有浓郁民族色彩的舞蹈形式。

别具特色的青秀区芭蕉香火龙舞。图片来自《南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2006—2010)》

青秀区壮族芭蕉香火龙舞源于一个古老的传说。大约300年前,在与南宁市青秀区长塘镇隔江相望的军山脚下有个古老的村子,某天地震,村毁人亡,幸存者认为是神龙弃村遁逃之故,而此时,对面邕江的回水湾内拥挤浮泛着许多芭蕉树,其中有个菩萨塑像俯伏于水中,人们认为是菩萨渡江要在此岸仙居,而神龙流连于回水湾不肯离去的芭蕉树,便是从对面村子遁逃的芭蕉龙,于是人们便在岸上为菩萨建庙,并焚香安龙,结寮安居。当天是农历六月十九日,此日便成了长塘街建街吉日。后某年大旱,庄稼颗粒无收,人们便以芭蕉为主食,虽然芭蕉林被吃尽殒没,却保住众生,为感激芭蕉龙的恩泽,人们于每年农历二月初二土地神诞日、六月十九街庆日,便选择高大的芭蕉扎成龙形,在龙身上遍插香火,配以吹打乐,借用壮族师公舞的舞蹈动作,欢天喜地狂舞,举行庄严盛大的舞芭蕉龙活动,祈请瞑瞑之中的神龙保佑新街新家和不断增加的新人们永享太平。

青秀区芭蕉香火龙表演队在排练。图片来自《南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2006—2010)》

芭蕉龙的制作材料主要为芭蕉杆和芭蕉叶,每节以竹子编织,再用芭蕉绳捆扎,将之连成一体,再饰上芭蕉壳,扎上芭蕉叶,在龙头、龙身上密插点燃的香火。舞蹈以壮族师公骐鳞舞步、九罡舞步为主要表现形式。舞龙时,前面一人舞龙珠引龙(舞龙头者一人,舞龙节者一节一人,共9节,还有一人舞龙尾),打击乐队紧跟龙尾演奏。2010年,南宁香火龙舞(青秀区壮族芭蕉香火龙舞)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

青秀区长塘镇的芭蕉香火龙表演。图片来自《南宁日报》


编辑:黄心蓉

一审:张艳兰

二审:庞博

三审:唐彩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