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以科技创新开辟新赛道 以良性循环培育新动能

发布时间:2024-04-08 09:51
来源:南宁日报

c4ca4238a0b923820dcc509a6f75849b_img_284_822_434_289.jpg

南宁高新区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增量器”作用,加快打造以南宁·中关村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主引擎”。记者黄维业 摄

作为南宁市高新技术企业和研发机构集聚的园区之一,南宁高新区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增量器”作用,积极培育未来产业,以科技创新开辟新赛道,以良性循环培育新动能,构建高质量发展新的竞争力和持久动力,加快打造以南宁·中关村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主引擎”。

“手机农场”赋能智慧农业全产业链

打理成千上万亩农场需要多少人?答案:1人!

如何选择农作物?土壤、气象有没有标准数据参考?答案:有!

捷佳润科技集团副总经理、数字果园总经理张兴杰拿出手机向记者演示了一遍企业新开发的“土谛AI”。随着他手指轻点,在“土谛AI”应用界面输入地块位置以及打算种植的作物等信息,指定地块的历史气象数据、土壤参数、历史重大灾情数据及作物市场行情均能呈现,同时页面上还出现了地块的种植适应性,提供经营风险分析,并生成直观报告,帮助农业生产者进行科学决策。“以前我们一个人只能管理几亩地,管理的好坏全靠个人经验,现在通过使用智慧农业云平台,管理者可依靠信息技术分析实现对上万亩地更加精细、科学、稳定的管理,大大提升了资源的能效比。这个AI还可以不断学习进化,为管理者提供更加精准的种植建议。”张兴杰说。

深耕智慧农业领域的捷佳润已经从智慧水肥一体化等产中服务发展成为可以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农业全产业链服务的行业龙头企业。企业结合物联网、农业大数据平台、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构建集技术、产业、运营等于一体的“高标准农田3.0”体系,受到了市场认可。目前,企业已将业务拓展到越南、马来西亚、尼日利亚、澳大利亚等国,服务逾140万亩农业项目建设,涉及香蕉、柑橘、火龙果等数十个农业品种。今年,企业还在老挝签约了一个2万亩香蕉园的智能管理项目,实现了面向东盟业务再次扩展。“在新质生产力的加持之下,预计今年我们的业绩增幅将达到30%,此外,重点海外业务服务面积将增加至5万—10万亩。”张兴杰说。

引导企业“逐鹿”新质生产力赛道

作为南宁高新区创新要素集聚园区之一,南宁·中关村将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强化服务,为企业“逐鹿”新质生产力赛道提供保障。

南宁中关村信息谷科技服务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助理马振国介绍,南宁·中关村通过引导企业开展新技术研发,引导企业采用新的模式进行市场开拓,引导企业开拓新的发展赛道等,推动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

“我们从新技术、新模式、新赛道引导企业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引导企业开展新技术研发,借助中关村真选等数字化平台完善网络营销布局、助力市场下沉;还引导企业开拓东盟、乡村振兴、新基建等市场。”马振国说,目前,以捷佳润、圣尧为代表的一批企业有20多项适应现阶段产业发展特点的在研新技术。部分装备制造等企业也在东盟、乡村振兴、新基建等市场闯出了新路子。

南宁·中关村将继续做好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和开发,不断拓宽渠道,导入有助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要素资源,主要是依托中关村信息谷在全国40多个合作城市的创新网络,以及在深圳落地打造的飞地孵化器——南宁(深圳)东盟产业创新合作中心,导入来自于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的技术、人才、资本等一些要素资源,促成园区新质生产力发展,带动南宁高新区和南宁市进入新质生产力发展快车道。

目前,园区正在打造的南宁·中关村科技园集成服务中心将借鉴北京中关村的模式,打造出一个集政策、人才、市场、资本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平台,满足发展新质生产力过程中的各种需求。同时,通过提升信息化、数据化的服务能力,让已经运行的南宁高新区双创服务云平台服务数据继续沉淀和扩大、服务手段与线下结合,使其呈现多元化的特点。

强化新质生产力生成的智力支撑

南宁·中关村在新质生产力发展方面呈现的蓬勃生命力还得益于南宁高新区给予的成体系支持。据了解,南宁高新区畅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强化新质生产力生成的智力支撑。

在人才引进与培养方面,南宁高新区制定印发《南宁高新区关于开展人才企业走访调研“三送三解三增”活动的工作方案》,充分利用南宁·东盟人才交流活动月等高品质区域性国际人才交流平台,靶向引育各类高精尖缺特人才,在2023年南宁·东盟人才交流活动月主会场成功签约2项重大人才项目,分会场签约项目4个,其中引进1名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实现了南宁高新区全职引进院士级别顶尖人才的又一新突破。

同时,加强平台载体建设,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制定印发《南宁市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高新分园)地方贡献奖励申报和兑付流程方案》,着力规范高新分园运营。2023年分园新入驻企业6家,累计入驻企业19家,实现营收42.3亿元。

此外,还强化服务保障,不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积极推动各项人才政策落地见效,共受理225名青年人才生活补助申报材料,为14名“双一流”建设高校应届毕业生拨付学费代偿资助资金14.48万元,为49名人才提供“拎包入住”住房保障,完成1339名应届高校毕业生万元就业奖励申报审核推送工作。


编辑:黄心蓉

一审:张艳兰

二审:庞博

三审:唐彩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