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足人民文化需求 绽放非遗魅力光彩——南宁市做好传承保护让非遗在新时代焕发蓬勃生机

发布时间:2024-06-07 10:26
来源:南宁日报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中国人“记得住的乡愁”,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祖国南疆,秀丽壮美的自然风光、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特色鲜明的民风民俗,孕育出独具魅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三声部民歌、邕剧、壮族歌圩、宾阳炮龙节、壮族会鼓等非遗项目如明珠般璀璨夺目。近年来,南宁市大力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努力寻找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让非遗在新时代焕发蓬勃生机。

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今年,南宁市围绕“保护传承非遗赓续历史文脉谱写时代华章”主题,于6月8日至10日在青秀山风景区东门举行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系列活动,通过线上线下展示,让非遗与山水融合、传统与时尚链接。届时,将举办“一赛一鉴一推介一发布”宣传展示活动,推出粤剧、邕剧、马山会鼓、花婆巡游、嘹啰山歌、壮族三声部民歌等南宁传统戏剧、传统歌舞类非遗代表性项目展演,展现南宁独特的艺术魅力,让市民游客深入体验南宁丰富的非遗项目。

加强非遗系统性保护 文化根脉薪火相传

南宁市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出台相关政策文件,完善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制度,做好传播推广、传承体验工作,不断提升非遗保护传承发展水平。

目前,南宁市拥有市级以上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280项,其中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9项,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184项。拥有市级代表性传承人266人,其中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5人,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94人。

a87ff679a2f3e71d9181a67b7542122c_img_17_904_307_205.jpg

壮族歌圩是流行于南宁的传统民俗活动,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南宁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供图)

南宁市着力推动非遗生产性保护和系统性保护工作,拥有自治区级文化生态保护区1个、广西非遗形象体验店18个、广西非遗美食体验店30个,并积极推动宝贵非遗融入现代生活,持续提升非遗社会可见度和影响力,展现非遗保护和发展的新活力。

文明互鉴加强交流 推动优秀文化“走出去”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一个国家劳动人民的卓越智慧和精神追求,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和传播力,在国际交流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是联系不同国家民众的情感纽带。南宁市重点打造了面向东盟的文化交流品牌活动——中国—东盟(南宁)非物质文化遗产周,至今已成功举办2届,促进中国—东盟人文交流,持续深化双方文明互鉴,为中国和东盟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合理利用、保护与传承等方面搭建桥梁。

a87ff679a2f3e71d9181a67b7542122c_img_692_722_316_227.jpg

在第二届中国—东盟(南宁)非物质文化遗产周非遗大集市上,来自各地的非遗艺术家与游客载歌载舞。记者梁枫 摄

非遗周以非遗为媒,邀请中国和东盟各国优秀非遗项目、非遗传承人、艺术家相聚南宁,同台演出、交流非遗保护经验、互学互进、平等对话,2届活动累计汇聚中国25个省(区、市)以及8个东盟国家的265个非遗项目。非遗周开展中国—东盟非遗大集市、中国—东盟非遗展演、中国—东盟非遗主题交流展示、中国—东盟非遗进校园成果展等活动,展现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以深厚文化底蕴对话东盟,共同绘制中外文明相互交流、和谐共生的文化图景,积极服务构建更加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

a87ff679a2f3e71d9181a67b7542122c_img_692_507_325_217.jpg

中国—东盟表演艺术非遗联合展演中,泰国艺术家带来精彩表演。记者梁枫 摄

越南手艺人阮文静连续两年参加中国—东盟(南宁)非物质文化遗产周,今年将制作的手工藤编工艺品带到中国—东盟非遗大集市展销。阮文静告诉记者:“我制作手工藤编工艺品已有50年,很荣幸来到南宁与中国朋友交流,希望以后还有更多机会展示越南手工艺品。”

中国—东盟(南宁)非物质文化遗产周是南宁市积极响应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具体实践,结合传统节庆、旅游推介、巡演巡展、学术研讨等方式推动优秀文化“走出去”,具有创新性和标杆性,有助于推动南宁加快建设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国际化大都市。

守护共有精神家园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民族共同创造和享有的智慧结晶,具有促进民族交流交融,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属性。南宁市以民俗节庆文化为载体,在各县(市、区)策划举办“一地一节”活动,组织“广西三月三·八桂嘉年华”文化旅游品牌活动,扶持打造武鸣“三月三”歌圩、宾阳炮龙节、横州茉莉花节等节庆活动。这些活动在多个民族中传承流布,多民族共同享有,是各民族长期交往交流交融的体现。

a87ff679a2f3e71d9181a67b7542122c_img_17_1143_307_205.jpg

舞龙舞狮非遗项目深受群众喜爱,为节庆增添喜庆氛围。记者陈麒元 摄

春节期间,南宁市开展“非遗过大年文化进万家”年俗文化宣传推介活动,传承传播优秀民族文化,营造各民族共庆欢乐、祥和、喜庆中国年的浓厚氛围,增强各族民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丰富的节庆活动大力宣传了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展示了南宁市优秀传统民族文化,展现了各民族文化的风采,加强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增强了“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深厚感情,受到社会各界的欢迎和好评,将“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各民族都是一家人”的理念根植在人民群众心中。

非遗和旅游深度融合 文化经济高质量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鲜明的地域特色和独特的民族魅力,具有和旅游融合发展的良好基础。

近年来,南宁市推出一系列“南宁非遗探寻之旅”精品旅游线路,融文化之旅、美食之旅、乡村旅游为一体,既可作为深度精品游,又可成为“城市微度假”。

畅游百里秀美邕江,品尝南宁代表性美食老友粉、酸嘢,游览“三街两巷”可欣赏国家级非遗邕剧、粤剧,徜徉茉莉花园体验茉莉花茶制作技艺,在壮乡美景中聆听原生态的三声部民歌……在首府南宁,人们可以走进多彩的非遗世界,领略城市文明与自然生态和谐之美。

非遗和旅游深度融合,迸发出浓厚的民族文化和时代气息,促进文化与旅游、文化与经济相互融合,演绎出非遗与节庆经济蓬勃发展的繁盛景象。

多彩非遗进校园 文化传承添活力

学校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重要载体,非遗进校园是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活力的有效方式。近年来,南宁市大力推动非遗进校园,在各县(市、区)中小学常态化开展非遗课程,让非遗项目传承人走进校园,带领青少年认识非遗、了解非遗,增强非遗保护意识,通过润物无声的方式,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

a87ff679a2f3e71d9181a67b7542122c_img_692_948_316_211.jpg

南宁市邕宁区蒲庙镇孟连小学开设点米成画非遗课程。 (南宁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供图)

南宁市大力推进“一校一特色”,各学校设计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非遗课程,有传统节日主题剪纸课堂、南宁傩舞舞蹈教学、点米成画、邕州狮舞舞蹈等。同时,我市着力推进戏曲进校园,组织戏剧院团到全市中小学开展邕剧优秀剧目展演,普及戏曲知识,让学生感受优秀地方戏曲魅力,提升文化素养,弘扬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南宁市结合民俗节庆在新会书院开展深度文化体验活动,让更多年轻人认识、热爱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年,南宁市在新会书院特别策划非遗小课堂体验活动,邀请一批优秀非遗项目和传承人现场讲解展示壮族麽乜制作技艺、南宁酸嘢制作技艺、江永女书、壮族五色糯米饭制作技艺、南宁古建筑营造技艺、宾阳邹圩陶器制作技艺、侗族打油茶等。父母领着孩子,老师带着学生,在项目体验中增强文化自信,自觉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护者、传承者。

a87ff679a2f3e71d9181a67b7542122c_img_692_1169_316_211.jpg

青少年在新会书院跟民俗老师学习传统舞彩龙。记者梁枫 摄


一审:黄心蓉

二审:张艳兰

三审:唐彩红